鱼病的检查和诊断:一、现场调查(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水温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因水体受到污染(重金属污染)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家庭水族箱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清道夫等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二)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 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源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家庭水族箱成年不清缸,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在底沙,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厌氧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家庭水族箱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鱼类死亡,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家庭水族箱内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家庭水族箱周围的环境卫生要搞好,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水体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三)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操作记录以及以往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背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对水草施肥量过大,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的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网鱼过缸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二、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 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因此;除了根据病鱼症状,还应根据病原体的生活习性和条件、主要选择宿主等综合分析考虑。
2.鳃 检查鳃部,重点是鳃丝。先看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解剖刀小心把鳃盖切掉,观察鳃片上鳃丝是否肿大或腐烂,鳃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若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若是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3.内脏 检查内脏时,应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剪腹壁时注意不损伤内脏。先观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其次是观察内脏的外表,如肝脏的颜色、胆囊是否肿大以及肠道是否正常,然后将*近咽喉部位的前肠和*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后,把肝、肠、鳔、胆等分开,再把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段,轻轻去掉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进行观察。绦虫、吸虫、线虫等比较大的寄生虫,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二)鱼病的镜检(一般家庭条件下难以操作) 用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对鱼病进行检查,简称镜检。镜检是在鱼病情况比较复杂,仅凭肉眼检查不能作出正确诊断而作的更进一步的检查工作。在一般情况下,鱼病往往错综复杂,很多病原体又小,除一些较明显、情况又较简单,凭目检可以作出有把握的诊断外,一般都有必要进行镜检。
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用活的病鱼或刚死的病鱼进行检查。由于鱼死亡后,寄生虫很快随之死去,寄生于鱼体的病原体又非常微小,死后往往很快改变形状或腐烂分解,因此时间稍长就很难确定其病原体。
(2)取样时要保持病鱼鱼体湿润。因鱼体干燥后,寄生在病鱼体表的寄生虫会同时被于掉,甚至连病鱼的症状也会变得不明显或无法辨认。因此,应将病鱼装在带有原饲养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检查。
2.检查方法
(1)载玻片法 适用于低倍镜或高倍显微镜检查。方法是取下一小块病灶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地压平,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用高倍镜检查。
(2)玻片压缩法·用两片厚度约为3~4毫米,大小约6 x12厘米的玻片,先将要检查的组织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适量的清水或盐水(注意体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体内器官或组织用0.56%的盐水),用另一片玻片将其压成透明的薄层,即可放到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3.应该重点检查的组织器官
鱼的各个组织器官、血液都可能有病原体的寄生,但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应该重点检查的部位是粘液、鳍条、鳃、肠胃、肝脏。
(1)粘液 在鱼的体表粘液中,除了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和病症外,往往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如颤动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以及吸虫囊蚴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的孢囊肉眼也不易区分。在检查时,先用解剖刀刮取鱼体表的粘液,然后按照镜检方法将粘液放到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
(2)鳃 检查鳃,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入适量的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刮取鳃片上的粘液或可疑物,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查。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细菌或寄生虫性.烂鳃、鳃霉、鳃隐鞭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以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每边的鳃至少要检查两片以上,取鳃组织时,最好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寄生虫大多在鳃小片的这两个位置上有寄生。
(3)肠胃 检查肠胃,首先应把肠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组织尽量去除干净,不然在检查时,脂肪进入肠道内的检查物,不易进行观察。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进行肉眼检查,观察肠道外型是否正常,若肠道外壁上有许多小白点,通常是粘孢子虫或微孢子虫的孢囊。肉眼检查完后,一般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分别进行检查。胃肠道也是最容易受细菌和寄生虫侵袭的地方。除了引起肠炎的细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虫如鞭毛虫、变形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球虫等原生动物以及复殖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等都可经常发现,有时数量还相当大。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通常寄生在前肠(胃)或中肠;六鞭毛虫、变形虫、肠袋虫等,一般寄生在后肠近肛门3~6厘米的地方。检查时除了注意发现较大型的寄生虫和在肠液中生活的寄生虫外,还应注意肠内壁上有无白色点状物或瘤状物,有无溃烂发红发紫的现象。如果有小白点,压破其孢囊,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粘孢子虫,有时也会是微孢子虫。青鱼肠里溃烂或有白色瘤状物,往往是球虫的大量寄生。如果发红发紫,则一般是细菌性肠炎。
(4)肝脏 检查肝脏,同样先用肉眼观察,注意肝脏的颜色与正常鱼有无明显变化,有无溃烂、病变、白色和肿瘤等。在肝的表面,有时可发现复殖吸虫的孢囊或虫体,有的则有粘孢子虫、微孢子虫或球虫形成的孢囊的小白点。将外表观察完后,从肝上取少许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通常在病鱼肝脏上可发现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等的孢子或胞囊,有时还有吸虫的囊蚴。三、鱼病的诊断
在现场调查、目检、镜检的基础上,对鱼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往往才能作出最后的准确诊断。在判明鱼病的原因时,除了症状很明显的外,一般还应注意是由单一病因引起的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若是单纯感染,则病因明确;若是混合感染,则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数量、部位等确定主要病因,只有找出了主要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鱼病的治疗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因水体受到污染(重金属污染)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家庭水族箱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清道夫等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二)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 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源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家庭水族箱成年不清缸,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在底沙,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厌氧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家庭水族箱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鱼类死亡,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家庭水族箱内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家庭水族箱周围的环境卫生要搞好,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水体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三)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操作记录以及以往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背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对水草施肥量过大,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的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网鱼过缸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二、病鱼的检查(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鱼体的肉眼检查,简称目检。在实际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检可以观察到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对于某些症状表现明显的疾病,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凭借经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另外,一些大型病原体如较大的寄生虫,肉跟也可观察到。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竖鳞等。
鱼类致病病毒和致病菌的确定,需要较为复杂的设备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鉴定,同时,致病菌的培养和鉴定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排除寄生虫类鱼病后,根据病鱼表现出的症状,大致确定为某种类型的鱼病。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等,根据寄生部位和所引起的症状不同,有的凭肉眼即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鱼体的检查,主要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 将病鱼置于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很容易被观察确定。
但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复口吸虫表现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因此;除了根据病鱼症状,还应根据病原体的生活习性和条件、主要选择宿主等综合分析考虑。
2.鳃 检查鳃部,重点是鳃丝。先看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解剖刀小心把鳃盖切掉,观察鳃片上鳃丝是否肿大或腐烂,鳃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若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若是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3.内脏 检查内脏时,应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剪腹壁时注意不损伤内脏。先观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其次是观察内脏的外表,如肝脏的颜色、胆囊是否肿大以及肠道是否正常,然后将*近咽喉部位的前肠和*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后,把肝、肠、鳔、胆等分开,再把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段,轻轻去掉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进行观察。绦虫、吸虫、线虫等比较大的寄生虫,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二)鱼病的镜检(一般家庭条件下难以操作) 用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对鱼病进行检查,简称镜检。镜检是在鱼病情况比较复杂,仅凭肉眼检查不能作出正确诊断而作的更进一步的检查工作。在一般情况下,鱼病往往错综复杂,很多病原体又小,除一些较明显、情况又较简单,凭目检可以作出有把握的诊断外,一般都有必要进行镜检。
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1)要用活的病鱼或刚死的病鱼进行检查。由于鱼死亡后,寄生虫很快随之死去,寄生于鱼体的病原体又非常微小,死后往往很快改变形状或腐烂分解,因此时间稍长就很难确定其病原体。
(2)取样时要保持病鱼鱼体湿润。因鱼体干燥后,寄生在病鱼体表的寄生虫会同时被于掉,甚至连病鱼的症状也会变得不明显或无法辨认。因此,应将病鱼装在带有原饲养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检查。
2.检查方法
(1)载玻片法 适用于低倍镜或高倍显微镜检查。方法是取下一小块病灶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地压平,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用高倍镜检查。
(2)玻片压缩法·用两片厚度约为3~4毫米,大小约6 x12厘米的玻片,先将要检查的组织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适量的清水或盐水(注意体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体内器官或组织用0.56%的盐水),用另一片玻片将其压成透明的薄层,即可放到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3.应该重点检查的组织器官
鱼的各个组织器官、血液都可能有病原体的寄生,但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应该重点检查的部位是粘液、鳍条、鳃、肠胃、肝脏。
(1)粘液 在鱼的体表粘液中,除了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和病症外,往往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如颤动隐鞭虫、口丝虫、车轮虫以及吸虫囊蚴等,粘孢子虫和小瓜虫的孢囊肉眼也不易区分。在检查时,先用解剖刀刮取鱼体表的粘液,然后按照镜检方法将粘液放到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
(2)鳃 检查鳃,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入适量的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刮取鳃片上的粘液或可疑物,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查。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细菌或寄生虫性.烂鳃、鳃霉、鳃隐鞭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以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每边的鳃至少要检查两片以上,取鳃组织时,最好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寄生虫大多在鳃小片的这两个位置上有寄生。
(3)肠胃 检查肠胃,首先应把肠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组织尽量去除干净,不然在检查时,脂肪进入肠道内的检查物,不易进行观察。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进行肉眼检查,观察肠道外型是否正常,若肠道外壁上有许多小白点,通常是粘孢子虫或微孢子虫的孢囊。肉眼检查完后,一般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分别进行检查。胃肠道也是最容易受细菌和寄生虫侵袭的地方。除了引起肠炎的细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虫如鞭毛虫、变形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球虫等原生动物以及复殖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等都可经常发现,有时数量还相当大。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通常寄生在前肠(胃)或中肠;六鞭毛虫、变形虫、肠袋虫等,一般寄生在后肠近肛门3~6厘米的地方。检查时除了注意发现较大型的寄生虫和在肠液中生活的寄生虫外,还应注意肠内壁上有无白色点状物或瘤状物,有无溃烂发红发紫的现象。如果有小白点,压破其孢囊,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粘孢子虫,有时也会是微孢子虫。青鱼肠里溃烂或有白色瘤状物,往往是球虫的大量寄生。如果发红发紫,则一般是细菌性肠炎。
(4)肝脏 检查肝脏,同样先用肉眼观察,注意肝脏的颜色与正常鱼有无明显变化,有无溃烂、病变、白色和肿瘤等。在肝的表面,有时可发现复殖吸虫的孢囊或虫体,有的则有粘孢子虫、微孢子虫或球虫形成的孢囊的小白点。将外表观察完后,从肝上取少许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通常在病鱼肝脏上可发现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等的孢子或胞囊,有时还有吸虫的囊蚴。三、鱼病的诊断
在现场调查、目检、镜检的基础上,对鱼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往往才能作出最后的准确诊断。在判明鱼病的原因时,除了症状很明显的外,一般还应注意是由单一病因引起的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若是单纯感染,则病因明确;若是混合感染,则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数量、部位等确定主要病因,只有找出了主要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鱼病的治疗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