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德国科学家乘坐微型潜艇,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西印度洋深处拍摄到 6条极为罕见的原始鱼——“腔棘鱼”。这种鱼曾被认为是水生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进化链节,早已绝种。通过对这些"活化石"照片的分析,将可能弄清楚陆地脊椎动物的水生祖先……
居住在南非与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渔民,在南非东伦敦海面上,偶然捕到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长约1.4米,重约37千克,全身披满泛着紫铅色光泽的鳞片。它的头部特别坚硬,简直像鼓着一层铠甲。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胸和腹部两侧各长着两个又粗又长的鳍,宛如兽类的腿。当船长触摸到它的身体时,那条怪鱼便猛地跃起,张开长着锋利牙齿的大嘴,像要吃人似的。受了惊吓的船长到附近的博物馆进行调查,只听说这是一种珍稀鱼类,其他便一无所知了。于是他把这条鱼画成草图,带着去请教南非格雷厄斯敦大学的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教授不禁惊叫起来:“腔棘鱼竟还活着,这真叫人难以置信! 几千万年前就应绝种的鱼竟还活着……”
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第一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但从1亿中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
然而,遗憾的是当史密斯教授在船长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东伦敦海面时,看到的却只是一堆鱼骨、紫铅色的鳞片和巨大的鳍。原来,当船长离船登岸后,那些不知底细的渔民已经把鱼肉吃光了。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肯定这是原始鱼——腔棘鱼.这种曾被认为现代兴能看到化石的鱼,至少有一条活到了现在。这样,就有理由认为在什么地方还有它的同类,因为仅有一条鱼是无法生存几千万年之久的。父生子,子生孙……经过无数代的繁衍,它们才得以延续下来啊!
想到这里,史密斯教授立即画了宣传画。画上绘有腔棘鱼的形状,并用英文、法文和葡萄牙文写着:“找到此鱼的人,每条鱼给赏金100英镑。”这张画印刷了几千张,散发到濒临印度洋的非洲海岸地区。
以上所述,是1938年12月发生的事情了。
史密斯教授为什么这样不遗余力地寻找腔棘鱼呢?通常认为,远古时代陆地上没有动物存在,现在生活在陆上的动物,其祖先是从海上迁移来的。在鱼类和其他无足动物向陆上动物进化的时期,海里洄游着一种长腿的鱼,它的腿(其实应是鳍——编者)相当发达,甚至像两栖动物那样,能在岩石上和树上爬行。这种鱼由于它脊背上的骨刺不像普通鱼那样突出在外,而有相当部分中间是空的,故专家命名为腔棘鱼。假如用青蛙的成长过程来形容鱼向陆上动物进化过程的话,那腔棘鱼正好相当于长腿时期的蝌蚪。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海中上陆的动物,最初演变为类似青蛙、晰赐的动物,接着又进化为鸟类和四足哺乳动物,进而从中产生了人类这种高等动物。
史密斯教授认为,腔棘鱼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打开了一个观察这条进化道路的窗口。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寻找腔棘鱼的事,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战事的影响,并没有阻止史密斯教授的决心,漫长的战争刚一结束,他又投入寻找腔棘鱼的工作中去了。然而仍然一无所获。“难道腔棘鱼已经绝种了吗?捕到的那条腔棘鱼,会不会是最后一条呢?”教授的头脑中一直存在着这个疑问。
1952年12月10日,传来消息:在位于非洲东海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又捕捉到一条活着的腔棘鱼。其后,到1955年7月,在科摩罗群岛近海150-270米的深处,共捕捉到15条这种鱼。直到这时,对此将信将疑的学者们终于不得不相信腔棘鱼的存在是事实。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又一次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西印度洋水深 l15-182米处拍摄到6条腔棘鱼照片。1.5米左右长的腔棘鱼时而倒立,时而仰游,时而倒游和做出其他不平常的动作。乍看,它们全身的鳍在乱七八糟地摆动,好像在跳“迪斯科”,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每个动作都是密切配合的,犹如骏马奔腾时四蹄的协调一样。
人们或许要问:这种同化石腔棘鱼形态没有多大变化的远古时代的鱼,何以竟能原模原样传给子孙,幸存到今天呢?
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生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就自然灭绝。
专家认为,腔棘鱼是错过了它的祖先向两栖动物进化的机会而遁人海底的那部分鱼的子孙。据研究分析,腔棘鱼起初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随着地理、气候等环境变化,一部分爬上陆地,向两栖类动物进化;另一部分则移往海中,在深海的底部安家。由于深海水温几乎不变,水流也很缓慢,既没有陆地上那样剧烈的环境变化,也没有像陆地那样有那么多敌害——对生存构成威胁的动物,环境十分安定,进化的必要性不大,所以它才跨越巨大时空,相传3000多万代,以几乎是原始的形态幸存到今天。
[upload=bmp]UploadFile/2007-6/2007621951858296.bmp[/upload]
[upload=bmp]UploadFile/2007-6/2007621951858296.bmp[/upload]
居住在南非与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渔民,在南非东伦敦海面上,偶然捕到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长约1.4米,重约37千克,全身披满泛着紫铅色光泽的鳞片。它的头部特别坚硬,简直像鼓着一层铠甲。更为奇特的是,它的胸和腹部两侧各长着两个又粗又长的鳍,宛如兽类的腿。当船长触摸到它的身体时,那条怪鱼便猛地跃起,张开长着锋利牙齿的大嘴,像要吃人似的。受了惊吓的船长到附近的博物馆进行调查,只听说这是一种珍稀鱼类,其他便一无所知了。于是他把这条鱼画成草图,带着去请教南非格雷厄斯敦大学的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教授不禁惊叫起来:“腔棘鱼竟还活着,这真叫人难以置信! 几千万年前就应绝种的鱼竟还活着……”
所谓腔棘鱼,人们认为它第一次出现是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曾经昌盛一时,分布在许多地方。但从1亿中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
然而,遗憾的是当史密斯教授在船长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东伦敦海面时,看到的却只是一堆鱼骨、紫铅色的鳞片和巨大的鳍。原来,当船长离船登岸后,那些不知底细的渔民已经把鱼肉吃光了。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肯定这是原始鱼——腔棘鱼.这种曾被认为现代兴能看到化石的鱼,至少有一条活到了现在。这样,就有理由认为在什么地方还有它的同类,因为仅有一条鱼是无法生存几千万年之久的。父生子,子生孙……经过无数代的繁衍,它们才得以延续下来啊!
想到这里,史密斯教授立即画了宣传画。画上绘有腔棘鱼的形状,并用英文、法文和葡萄牙文写着:“找到此鱼的人,每条鱼给赏金100英镑。”这张画印刷了几千张,散发到濒临印度洋的非洲海岸地区。
以上所述,是1938年12月发生的事情了。
史密斯教授为什么这样不遗余力地寻找腔棘鱼呢?通常认为,远古时代陆地上没有动物存在,现在生活在陆上的动物,其祖先是从海上迁移来的。在鱼类和其他无足动物向陆上动物进化的时期,海里洄游着一种长腿的鱼,它的腿(其实应是鳍——编者)相当发达,甚至像两栖动物那样,能在岩石上和树上爬行。这种鱼由于它脊背上的骨刺不像普通鱼那样突出在外,而有相当部分中间是空的,故专家命名为腔棘鱼。假如用青蛙的成长过程来形容鱼向陆上动物进化过程的话,那腔棘鱼正好相当于长腿时期的蝌蚪。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海中上陆的动物,最初演变为类似青蛙、晰赐的动物,接着又进化为鸟类和四足哺乳动物,进而从中产生了人类这种高等动物。
史密斯教授认为,腔棘鱼的出现,正好为人们打开了一个观察这条进化道路的窗口。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寻找腔棘鱼的事,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战事的影响,并没有阻止史密斯教授的决心,漫长的战争刚一结束,他又投入寻找腔棘鱼的工作中去了。然而仍然一无所获。“难道腔棘鱼已经绝种了吗?捕到的那条腔棘鱼,会不会是最后一条呢?”教授的头脑中一直存在着这个疑问。
1952年12月10日,传来消息:在位于非洲东海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科摩罗群岛附近又捕捉到一条活着的腔棘鱼。其后,到1955年7月,在科摩罗群岛近海150-270米的深处,共捕捉到15条这种鱼。直到这时,对此将信将疑的学者们终于不得不相信腔棘鱼的存在是事实。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又一次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西印度洋水深 l15-182米处拍摄到6条腔棘鱼照片。1.5米左右长的腔棘鱼时而倒立,时而仰游,时而倒游和做出其他不平常的动作。乍看,它们全身的鳍在乱七八糟地摆动,好像在跳“迪斯科”,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每个动作都是密切配合的,犹如骏马奔腾时四蹄的协调一样。
人们或许要问:这种同化石腔棘鱼形态没有多大变化的远古时代的鱼,何以竟能原模原样传给子孙,幸存到今天呢?
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生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就自然灭绝。
专家认为,腔棘鱼是错过了它的祖先向两栖动物进化的机会而遁人海底的那部分鱼的子孙。据研究分析,腔棘鱼起初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随着地理、气候等环境变化,一部分爬上陆地,向两栖类动物进化;另一部分则移往海中,在深海的底部安家。由于深海水温几乎不变,水流也很缓慢,既没有陆地上那样剧烈的环境变化,也没有像陆地那样有那么多敌害——对生存构成威胁的动物,环境十分安定,进化的必要性不大,所以它才跨越巨大时空,相传3000多万代,以几乎是原始的形态幸存到今天。
[upload=bmp]UploadFile/2007-6/2007621951858296.bmp[/upload]
[upload=bmp]UploadFile/2007-6/2007621951858296.bmp[/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