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赏鱼专题观赏鱼图片其它宠物专题

位置 : 首页 > 观赏鱼大全 > 锦鲤 > 由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

由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本文向大家介绍由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
(一)中华鳋病
症状识别 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病鱼呼吸困难,焦燥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群众称之为"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病鱼鳃上黏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膨大处上面则淤血或有出血点。
发病原因 由中华鳋属的一些寄生虫的寄生而引起。
流行及危害 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从每年4月至11月是中华鳋的繁殖时期,该病从5月下旬至9月上旬流行最盛。中华鳋主要危害2龄以上锦鲤,严重时均可引起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同一般预防方法。(2)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两者比例为5:2)全池遍洒,一般使池水成0.7毫克/升浓度,治疗效果良好。
(二)新鳋病 由甲壳动物的桡足类引起的一种疾病。危害包括各种观赏鱼类在内的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影响鱼体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价值或商品价值。
症状识别 新鳋主要寄生在鱼的鳍、鳃和鼻腔。能引起病鱼身体消瘦发黑,在体表和各鳍条上,特别是在背鳍、尾鳍上和鼻孔附近,可见到许多小白点,有时鳃丝、鳃耙上也有虫体寄生,病鱼常有浮头现象。
发病原因 由桡足类中的日本新鳋寄生而引起。病原体存在于水中,与鱼体通过接触传染。
流行及危害 春季至秋季是其流行季节,江南的一些地方常有此病流行。新鳋病主要危害幼鱼,较多寄生虫寄生能引起病鱼死亡,1龄以上的大鱼也有患病的,但通常不致死,鱼体消瘦而已。新鳋寄生在鳃丝上危害较大,直接影响鱼的呼吸功能。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用湖泊、江河水、塘堰水来饲养锦鲤,防止感染。(2)用高锰酸钾1%浓度涂抹寄生在体表和鳍条上的新鳋,每天一次,连续3天,可有效杀死新鳋。(3)用高锰酸钾20毫克/升浓度浸洗鱼体。
(三)锚头鳋病 又名针虫、锚头虫病。是由甲壳动物中桡足类寄生引起的疾病,能危害多种养殖鱼类,影响鱼体生长,使病鱼失去观赏价值或降低其商品价值。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的病鱼呈现急躁不安,食欲不振,继而鱼体逐渐瘦弱,仔细检查鱼体可见一根根针状虫体,插入肌肉组织,其四周发炎红肿,有的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继而鱼体组织坏死,严重时可造成病鱼死亡。
发病原因 是由鲤锚头鳋寄生而引起。锚头鳋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其无节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寄生生活,雌性成虫则营永性寄生生活。
流行及危害 锚头鳋在水温12---33C的范围都可繁殖,长江流域一带4---9月份为此病的流行季节。我国各地都有此病流行。鲤锚头鳋对锦鲤危害很大,尤其是幼鱼,只要有2-4个虫体寄生于同一尾鱼,就能引起死亡。有时虫体还能寄生于鱼眼和口腔处,影响鱼类摄食,造成鱼体瘦弱或极度消瘦。
防治方法 (1)鱼体上有少数虫体时,可以立即用剪刀将虫体剪断,用紫药水涂抹伤口,再用0.1---0.2毫克/升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遍洒饲养水体,以控制伤口不使感染致病菌。(2)用1%浓度的高锱酸钾水溶液涂抹虫体和伤口,经过30---40秒钟后放入水中,次日再涂药1次,同样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遍洒,上述三种方法能使锚头鳋死亡,并经过4-6天,鳋体腐烂软化,然后用镊孓将虫体取出,再涂药2次,使伤口愈合。(3)若室外饲养的锦鲤也大量感染,用高锰酸钾1/80 000---1/50 000浓度,在水温20----30C浸洗1小时左右,可有效地杀灭锚头鳋。
(四)鲺病 是由甲壳动物鲺引起的一种鱼病。能危害包括观赏鱼类在内的多种淡水鱼和海水鱼。该病国内外都有流行,常引起鱼种大批死亡。鲺病极易随水流、动物或人为的携带而传播。
症状识别 初期病鱼急速游动,跳跃,企图摆脱虫体,有时1---3个鲺寄生在幼鱼身体一侧时,鱼体就失去平衡。由于鲺的寄生致使鱼体出现很多伤口并引起出血,容易诱发鱼体发生白皮病、赤皮病,引起幼鱼大批死亡。大鱼患病时表现极度不安,跃出水而或水中狂游,最后鱼体瘦弱而死。
发病原因 由日本鲺寄生引起。鲺即可牢固地寄生在寄主体上,又能随时离开鱼体在水中游动,鲺可任意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寄主体上,也可随水流、工具等而传播。
流行及危害 鲺能以其尖锐的口刺刺伤鱼的皮肤,吸食鱼血液与体液,造成机械性创伤,使鱼体逐渐消瘦。其口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对鱼体产生强烈刺激,锦鲤体表的伤口易被其它病原菌感染,从而加速病鱼死亡,鲺病在6---8月份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泼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0.3----0.5毫克/升(2)用灭虫精泼洒,使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0.1毫克/升。

猜您喜欢

观赏鱼推荐

软件APP